11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术晓,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玉涛,介绍市场监管部门民生实事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威海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电梯安全等领域,谋划了5项市场监管民生实事项目。
“物联网+维保”精准护航电梯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海电梯数量迅速增长,到目前全市共有电梯32130部。为提高电梯安全保障能力,今年,市市场监管局提请市政府将“优化电梯维保模式,提升电梯安全运行水平”列入2023年市级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对全市1000部居民楼宇电梯试点实施“物联网+维保”智慧化安全管理改造。 智慧化管理提效能。通过加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控、故障记录、主动预警,发现问题系统自动安排维保人员第一时间到场维保。这种新模式根据电梯运行实际需要,科学确定现场维保项目和周期,改变原有固定周期、固定项目的维保方式,实现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极大地提高电梯维保效能。加装物联网监测系统电梯遇到故障时,居民无需拨打电话求助,维修人员根据系统自动推送的故障工单应急救援,救援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左右,救援效率大幅提高。 标准化管理保安全。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制定了电梯按需维保地方标准,引导维保单位对电梯故障类别、应急到场时间、故障修复时间等逐一细化,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强现场查验、社会公示和批次把关,切实保障物联网电梯运行效果。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物联网+维保”电梯1142部,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物联网+维保”电梯总数达到2997部,全省最多。电梯平均运行故障率由3%下降至0.9%,降幅达70%。
“食品安全放心检测”
“食品安全放心检测—你点我检”是市市场监管局今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又一项目,通过开门抽检,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食品安全放心检测目的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通过群众点单、定向检测,精准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为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征集意见、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食品安全调查问卷4000余份,经过整理汇总,确定以早夜市、农村大集等消费集中地方为重点场所,以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8大品类为重点抽检品种,以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为重点检测项目,安排年度抽检计划1200批次、快检6000批次,为抽检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坚持“四个最严”。对快检结果不合格的品种,责令经营者暂停销售,并开展监督抽检;对抽检不合格食用农产品依法查处,并移交上游的农业部门溯源管理;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今年以来,共开展食品快检进市场、进农村等活动207场次,快检食品6143批次,抽检1166批次,发现快检不合格产品39批次,抽检不合格4批次,立案查处5起,移交公安机关处理1起。 坚持公开透明。为提升活动效果,市市场监管局邀请消费者代表、新闻媒体等全程参与活动,并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加大宣传力度。7月,市市场监管局在张村镇开展的“食品安全放心检测进大集”活动,通过“我的威海”APP、“威海市场监管”抖音号全程直播,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学校、养老机构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教育、民政部门全面升级打造“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平台,实现学校、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可视化。 在学校、养老机构后厨加工区、烹饪区、清洗消毒区等区域安装摄像头,实时记录食品加工、贮存等全过程,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实时抓拍并推送给相关单位进行整改,使学校、养老机构食堂成为可视、可感、可知的“透明厨房”,有效提升“一老一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目前已实现对全市567家学校食堂、133家养老机构的全覆盖。同时,为压实工作责任,全市市场监管部门配置网格人员92名,定期开展“互联网+明厨亮灶”线上巡查,倒逼企业加强自律。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已抓拍发现并督促整改各类问题320个。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全链条发力,企业创新活力持续提升。文登区、荣成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高区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并获得山东省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表彰;乳山牡蛎、文登西洋参分别荣获国家、省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 推动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在全省率先搭建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申请登记、维权援助、信息检索等业务“一网通办”;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员实践(山东)基地实践点9个,与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快速预审通道,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压缩三分之二以上,累计快速预审专利248件。聚焦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医药医疗、信息技术等十大优势产业,开展专利导航33项,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查办知识产权案件298件,其中,1件案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指导案例。省内率先发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率先建立诉裁、诉调、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9个,累计调解纠纷655件。获批设立首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山东分中心威海工作站,建立4家海外维权援助驿站,指导36家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高效推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在全省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银企对接活动30次。今年1—8月,全市专利权质押登记288项,同比增长17.5%,质押发明专利297件,同比增长36.8%。开展专利技术转移“进园区、进高校、进企业”活动,推动产学研精准融合,促成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和开放许可3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亿元。
“威海市食品摊点监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
为解决食品摊点具有流动性大、业主变动快这一问题,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威海市食品摊点监管平台”信息系统,全面集成镇街对食品摊点的备案功能、市场开办者对摊点的查验功能和市场监管部门对摊点的监管功能,实现食品摊点综合监管“一件事一个平台”。 数据共享简化备案手续。平台共享卫健部门健康证数据,经营者申请备案时实现健康证明“免证办”;平台取消纸质食品摊点备案信息卡,实现“电子证照”现场制发。 “一摊一码”信息公示。市场监管部门为每个食品摊点免费制发二维码信息公示卡,经营者只需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即可,无需再公示食品纸质资料,减轻摊主工作负担;群众扫码即可查看该摊点信息公示卡、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等全部法定公示信息。 自动预警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了健康证过期、公示信息未更新等自动预警功能,市场开办方扫码即可完成入场查验,市场监管人员可扫码检查并实时上传检查信息,通过信息化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近日,“威海市食品摊点监管平台”已正式上线,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培训和数据录入工作。
【相关链接】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市场监管部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威海如何推动这项工作,进展情况怎么样?
为落实大抓经济决策部署,威海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融资难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加快发展。 完善“普惠型”保障支持体系。完善专利权质押贷款扶持政策,对专利权质押贷款项目,在省级给予60%贴息的基础上,市级再给予20%的贴息资助,扶持对象由小微企业扩大到中小微企业,并取消“贷款最多享受两年及三次”限制条款,促进财政资金惠及更多企业。对放贷银行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形成的本金损失,在省级给予40%补偿的基础上,市级再给予20%的财政补偿,进一步降低银行业务风险。 开展“送上门”融资对接活动。组织“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31次,主动破解实体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建立政府贴息、风险补偿、业绩考核等机制,引导21家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在全省率先开通质押融资补贴资金线上申报系统。实现省、市两级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融资项目一次登录、一表填报、并联审批的“一站式办理”,审核周期压缩至3天以内,效率提升一倍以上。今年1—8月,全市专利权质押登记288项、质押发明专利297件,同比分别增长17.5%、36.8%,居全省前列。
★市场监管部门建设食品摊点监管平台的背景和主要目的是什么?
食品摊点是食品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累计备案的食品摊点共有4500家左右,从业人数1万多人。 食品摊点在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弱势群体家庭生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食品摊点具有规模小、数量大、分布广、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较低、经营不规范等特点,一旦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按照《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管理条例》规定,食品摊点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备案工作,目前,镇街大都采用纸质表格进行登记管理,因无统一的备案平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营底数不精准、重复办证、查询困难等问题,并且食品摊点法定公示要求较多,现有纸质公示模式与经营实际存在一定矛盾。 为解决这些问题,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威海市食品摊点监管平台”信息系统。实现食品摊点“电子证照”、食安扫码可查、智慧监管、信息互连互通等功能。平台的建立既能方便群众查询安全信息,又能为食品摊点备案和信息公示提供便利,同时还能提升食品摊点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威海对2997部电梯推行了“物联网+维保”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场监管部门对威海其他电梯如何监管并保障安全?
目前,威海共有各类电梯超过3.2万多部,人均电梯保有量将近全省的1.7倍。在推广电梯“物联网+维保”模式的同时,市市场监管局对使用、维保、检验检测、监管等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电梯安全。全市百台电梯年困人率由2018年的2.5次下降至2022年的0.81次,为全省最低,持续多年未发生电梯安全责任事故。 夯实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将全市电梯使用单位全部纳入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系统管理。使用单位均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常态化落实电梯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并同步将安全管控和排查情况上传至特种设备监管系统中,保障电梯日常安全排查到位。全市电梯使用单位系统登录率达到100%,信息完备率达到95%。 严格落实电梯维保和年度“体检”制度。对电梯维保单位的日常维保项目、工作质量等实行监督管理,确保电梯日常运行安全。依托特种设备监管系统加强电梯日常登记管理、临期报检预警、到期精准筛查,督导电梯使用单位按期报检,电梯检验、检测机构每年对电梯检验或检测,确保每部在用电梯每年均能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体检”,对检验检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做好整改,消除安全隐患,电梯定检率持续保持100%。同时,对全市1143部在用老旧电梯进行安全技术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风险等级,“一梯一策”进行整改,有效化解老旧电梯安全风险。 信息共享联动救援。建立全市电梯管理与应急处置服务系统,将电梯应急救援“一梯一码”与“110”警务热线保持信息共享和实时联动,如遇到电梯故障时,乘客拨打110电话报警,告知电梯应急标识上的五位编号,电梯应急救援人员将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置,大幅提升应急救援效能。同时,通过在电梯中张贴乘梯安全常识宣传页,联合媒体开展“周三查电梯”、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安全乘梯意识。
|